江江
关于襄阳“三区”协同发展的几点具体建议
马善记
襄阳新城区、旧城区、古城区各具特色却又紧密相连。为进一步推动“三区”协同发展,充分释放城市发展潜力,我从几个小切口提出几点具体建议。
一、深度融合文化元素,打造贯穿“三区”的文化盛宴
襄阳“三区”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记忆与特色。古城区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,旧城区延续着独特的民俗风情,新城区则展现出现代艺术的蓬勃活力。为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融合,建议举办贯穿“三区”的大型文化节活动。
在文化节期间,根据“三区”不同的文化定位设置特色活动。在新城区,利用现代化场馆举办国际前沿的现代艺术展览,展示数字艺术、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,吸引年轻群体和艺术爱好者,展现襄阳接轨现代潮流的一面;旧城区则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资源,组织舞龙舞狮、皮影戏、民间手工艺制作等民俗文化表演与体验活动,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襄阳传统民俗的魅力;古城区依托襄阳古城墙、仲宣楼等历史遗迹,举办以荆楚文化、汉文化、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讲座和展览,知名学者解读襄阳深厚的历史底蕴,打造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场景。通过这种方式,让文化节成为串联“三区”文化特色的纽带。
二、整合旅游线路资源,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
襄阳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,主要集中在襄城区,未能充分发挥“三区”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建议将“三区”旅游线路进行整体打包,打造多样化的精品旅游线路。
参考贵州习酒工厂游的成功经验,将襄阳的历史文化景点与现代工业旅游资源有机结合。设计“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探秘之旅”线路,将襄城的古隆中、襄阳古城等知名历史文化景点,与高新区的汽车试车厂、二汽生产基地,以及樊城区、东津新区具有参观价值的企业串联起来。游客可以在上午游览古隆中,感受诸葛亮的智慧与三国文化的魅力;下午前往高新区,走进现代化的汽车工厂,了解汽车的生产制造流程,体验襄阳作为汽车产业重镇的科技实力;晚上来到樊城区,参观特色企业,感受襄阳现代商业的活力。同时,开发“民俗文化与城市新貌体验之旅”,把旧城区的民俗文化街区与新城区的城市地标建筑、商业综合体相结合,让游客既能领略传统民俗的韵味,又能感受襄阳城市发展的新风貌。通过整合旅游线路,实现“三区“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,延长游客在襄阳的停留时间,提高旅游消费,推动襄阳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科学规划交通体系,保障“三区”互联互通
交通是“三区”协同发展的重要脉络,在交通规划与建设过程中,要注重科学性,避免决策失误。以襄城区环城南路与双湖路天桥建设、双湖路与滨湖路打通为例,此类低利用率工程、重复建设暴露出前期规划论证不足的问题。建议建立全流程交通项目评估机制,主要包括:
一是前置调研与论证。在项目立项前,组织交通、规划、社会学等领域专家,联合第三方机构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居民问卷调查、现场流量监测等方式,精准研判建设必要性,甚至可以进行“不可行性论证”。可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模拟行人流量,避免“拍脑袋”决策。
二是公众参与与动态调整。建立交通项目公示与意见征集制度,市民代表、商户、通勤群体参与方案讨论。对已建成但利用率低的设施(如上述天桥),可探索改造为立体绿化、便民服务站等功能空间,降低资源闲置成本。
此外,红绿灯智能调控升级势在必行。针对双湖路与环山南路红绿灯时段性空耗问题(有时候深夜还要等一两分钟红灯,其实并没有车流),有必要引入AI智能交通控制系统,结合实时车流量、时段特征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。夜间车流低谷期可切换为“感应式通行模式”,比如,没为“黄闪”,减少市民等待时间,提高通行效率。
四、树立“三区”一盘棋规划思维,破解同质化困局
在规划上要有一盘棋思想,要避免各吹各的号,各唱各的调。针对襄城文字603园区、樊城建设路21号及建设汉江园区等存在的同质化竞争问题,建议从市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。
一是实施差异化定位与产业分工。编制《襄阳“三区”特色产业发展白皮书》,明确各区域核心功能——古城区聚焦文旅融合与非遗传承,旧城区打造民俗体验与生活服务集聚区,新城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、科技创新等现代产业。例如,将603园区定位为“影视文创基地”,建设路21号园区侧重“工业遗产活化利用”,形成错位互补。
二是建立跨区项目会商机制。由市发改委牵头,联合“三区”规划、招商部门,对新上园区项目实行联合评审。对功能相近、产业重叠的项目,引导向更具资源优势的区域集中,避免重复建设。同时,搭建“襄阳产业协同云平台”,实时共享“三区”土地、企业、人才等资源信息,促进要素高效流动。
三是实施品牌整合与联动营销。整合“三区”特色园区资源,打造“襄阳文创园区联盟”,统一设计品牌标识与宣传口号,推出“三区文化创意打卡地图”,通过联票优惠、主题活动串联各园区,提升整体吸引力。
